公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时间系统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阳历”。但在古代中国,人们使用的是农历和水钟定时这两种时间制度。其中,午时是中国古代时间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,每天正午12点就是午时。那么,午时是如何确定的呢?
在古代,中国使用的是水钟来计时。水钟是一种以水流计时的装置,和现在我们使用的钟表原理不同。在每天正午12点,太阳的光线会穿过水数组织,使水钟里的水容器全部被照亮,从而知道这个时间点已经到了。这个时间后的时间区间就是中午1点到下午3点,也就是午时以后的时间。
除了水钟定时,古代中国还有农历。农历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时间制度,以月相变化为周期。古代人们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,分成24节气,每个节气分别代表一个时间点。其中,立春、惊蛰、清明、芒种、大暑、立秋、寒露、小雪这八个节气点中午12点时分,都是正午12点的时间点。